• 首页

  • 资讯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最新行业资讯

    通知公告

    非遗相关通知公告

    非遗文旅

    国内国外非遗文旅

    活动会展

    非遗相关活动会展

    专题报道

    非遗媒体专题报道

    大会资讯

    组委会

    博鳌非遗大会组委会

    走进大会

    关于博鳌非遗文旅大会

    年度评选

    博鳌非遗年度评选

    大会新闻

    博鳌非遗大会新闻

    大会公告

    博鳌非遗文旅大会公告

  • 政策

  • 百科

    非遗百科

    申报指南

    非遗申报指南

    知识窗

    非遗百科知识分享

  • 机构

    非遗机构

    非遗组织机构

    国内外非遗组织机构

    博鳌非遗授权机构

    博鳌非遗运营中心

    国内外各地区运营中心

    博鳌非遗品牌中心

    博鳌非遗大会品牌形象展示中心

    非遗项目孵化中心

    博鳌非遗项目孵化促进中心

    非遗品牌传习基地

    博鳌非遗文旅品牌传习基地

    非遗品牌推广基地

    博鳌乡村非遗文旅品牌推广基地

  • 证书

    荣誉证书

    最新荣誉证书

    最新荣誉证书展示

    荣誉证书查询

    荣誉证书在线查询中心

    荣誉聘书

    最新荣誉聘书

    博鳌非遗最新荣誉聘书

    荣誉聘书查询

    荣誉聘书在线查询中心

管理登录
logo
  • 首页
  • 资讯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通知公告
    • 非遗文旅
    • 活动会展
    • 专题报道
    大会资讯
    • 组委会
    • 走进大会
    • 年度评选
    • 大会新闻
    • 大会公告
  • 政策
  • 百科
    非遗百科
    • 申报指南
    • 知识窗
  • 机构
    非遗机构
    • 非遗组织机构
    博鳌非遗授权机构
    • 博鳌非遗运营中心
    • 博鳌非遗品牌中心
    • 非遗项目孵化中心
    • 非遗品牌传习基地
    • 非遗品牌推广基地
  • 证书
    荣誉证书
    • 最新荣誉证书
    • 荣誉证书查询
    荣誉聘书
    • 最新荣誉聘书
    • 荣誉聘书查询
管理登录

草原上的非遗工坊“生长”中

分类:专题报道 发布人: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25-06-03 15:03 阅读:2595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非遗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这些非遗工坊扎根乡土,将古老的非遗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为当地百姓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近日,记者走进多家非遗工坊,探寻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魅力。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学员通过化水、铸毛坯、打叶出条、压大形、錾花等十多道工序,制作头饰、手镯、银碗、酒具等饰品和生活器具。在该工坊开设的培训课堂上,老手艺人耐心地传授技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员。

    现场教授技艺的手艺人告诉记者,该非遗工坊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生产+培训”“创作+研学实践”的方式,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同时依托乌拉特中旗丰富的银矿、铜矿、戈壁石、玛瑙等资源,结合传统手工技艺,研发了银器饰品镶嵌系列、回纹手镯系列、玛瑙陨石杯系列等非遗文创产品。

    在生产线上,匠人精心雕琢着每一件铜银器,他们用双手把冰冷的金属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带头人张硕文介绍,工坊集设计研发、生产制作、展示展销、非遗传承教学实践、非遗研学于一体,秉承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理念,选用优质材料、优化产品设计、改进制作工艺,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工坊年销售额可达185万元。

    从年轻人到返乡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掌握了铜银器制作的“密码”。通过参加非遗工坊举办的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培训班,当地有25人成为家庭作坊主。截至目前,工坊已带动680人就业,让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稳定就业。

孩子们用画笔绘出自己喜欢的灯笼图案   灯笼编织技艺非遗工坊供图

 

体现浓郁的当地特色

    灯笼编织技艺非遗工坊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工坊生产的灯笼种类繁多,有300多种。这些灯笼不仅点亮了太仆寺旗的大街小巷,还走出内蒙古,远销英国、日本等地。

    灯笼编织技艺非遗工坊负责人杜学龙说,工坊实行“公司+农户”的运营管理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共同发展;开展手工灯笼编结培训班12期,培训人员达800人次,覆盖全旗各个苏木乡镇。为了扩宽销售渠道,工坊积极与各省市旅游景区合作,设立非遗产品体验点、研学点及展示售卖点。同时,将生产环节分散到农牧民家中,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也为农牧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记者走进一户牧民家,牧民正在赶制融合草原的豪迈与灯笼的温婉的“草原之灯”。他一边制作一边向记者介绍这款灯笼的独特之处——融入了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蒙古包、五畜等元素,通过独特的外观设计和图案,体现出浓郁的草原风情。

    该非遗工坊还不断创新和改进制作工艺,开发多种款式新颖、富有创意的非遗产品,并深入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良好产业发展生态,赢得市场广泛认可,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巴图陶高(中)给牧民讲解乌拉特银器的特点 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供图

 

在传承中创新

    药香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程中绵延传承。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药香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一场沉浸式体验课正在展开。

    学员们围坐桌前,桌上摆放着各类香料与制香工具。授课老师先深入浅出地讲解药香的历史,从先秦祭祀用香到唐宋文人雅士的品香雅趣,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有学员说:“原本只觉得药香好闻,上完课才明白它背后的深厚文化,不虚此行。”还有学员兴奋地表示:“第一次亲手做香囊,很有成就感,以后想尝试更多香品制作。”

    为了确保药香品质纯正,工坊的匠人严格遵循古法,从药材的精心挑选,到配伍、炮制、研磨,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药香制作技艺非遗工坊负责人刘威告诉记者,工坊采用“产+学+研+销”的运营模式,开发药香IP,打造药香保护、研究、传承和传播基地,逐步形成涵盖香品生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交流研学于一体的“非遗+文旅融合”综合体。

    据了解,工坊传承药香秘方37个,搭建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工坊目前在职人员40人,兼职人员50余人,截至2024年底,营业收入达3500余万元。此外,在新媒体平台开设了15个直播账号、6个直播间,销售额10余万元。

 

  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文化报】,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原文链接阅读。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促进非遗传承传播,展示优质成果,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或电子邮箱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boaofeiyi.com/index/details?did=614&p=63&t=a
0
分享到:

微信扫码分享

上一篇:《条例》护航,玛纳斯传承不止步
下一篇:龙舟竞渡迎端午 千年文脉焕新彩

热门推荐

  • 黎凤珍:让白裤瑶服饰“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 非遗正青春
  • 《条例》护航,玛纳斯传承不止步
  • 草原上的非遗工坊“生长”中
  • 龙舟竞渡迎端午 千年文脉焕新彩
  • 数字驱动 非遗焕新——​非遗数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 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 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联系我们

0898-62706888-7561

海南聚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手机:请留言获取

电话:0898-62706888-7561

邮箱:631160710@qq.com

地址:海南省琼海市博鳌东屿岛远洋大道1号

版权所属:海南聚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网站技术支持:成都聚云优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备案号:琼ICP备2024026505号 关于我们 版权与免责声明
海南省琼海市博鳌东屿岛远洋大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