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最新行业资讯

    通知公告

    非遗相关通知公告

    非遗文旅

    国内国外非遗文旅

    活动会展

    非遗相关活动会展

    专题报道

    非遗媒体专题报道

    大会资讯

    组委会

    博鳌非遗大会组委会

    走进大会

    关于博鳌非遗文旅大会

    年度评选

    博鳌非遗年度评选

    大会新闻

    博鳌非遗大会新闻

    大会公告

    博鳌非遗文旅大会公告

  • 政策

  • 百科

    非遗百科

    申报指南

    非遗申报指南

    知识窗

    非遗百科知识分享

  • 机构

    非遗机构

    非遗组织机构

    国内外非遗组织机构

    博鳌非遗授权机构

    博鳌非遗运营中心

    国内外各地区运营中心

    博鳌非遗品牌中心

    博鳌非遗大会品牌形象展示中心

    非遗项目孵化中心

    博鳌非遗项目孵化促进中心

    非遗品牌传习基地

    博鳌非遗文旅品牌传习基地

    非遗品牌推广基地

    博鳌乡村非遗文旅品牌推广基地

  • 证书

    荣誉证书

    最新荣誉证书

    最新荣誉证书展示

    荣誉证书查询

    荣誉证书在线查询中心

    荣誉聘书

    最新荣誉聘书

    博鳌非遗最新荣誉聘书

    荣誉聘书查询

    荣誉聘书在线查询中心

管理登录
logo
  • 首页
  • 资讯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通知公告
    • 非遗文旅
    • 活动会展
    • 专题报道
    大会资讯
    • 组委会
    • 走进大会
    • 年度评选
    • 大会新闻
    • 大会公告
  • 政策
  • 百科
    非遗百科
    • 申报指南
    • 知识窗
  • 机构
    非遗机构
    • 非遗组织机构
    博鳌非遗授权机构
    • 博鳌非遗运营中心
    • 博鳌非遗品牌中心
    • 非遗项目孵化中心
    • 非遗品牌传习基地
    • 非遗品牌推广基地
  • 证书
    荣誉证书
    • 最新荣誉证书
    • 荣誉证书查询
    荣誉聘书
    • 最新荣誉聘书
    • 荣誉聘书查询
管理登录

非遗正青春

分类:专题报道 发布人: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5-23 10:06 阅读:989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华夏大地上,非遗如繁星闪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注脚,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其中包括“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

    近年来,在各方推动下,职业学校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非遗学科归属、人才培养体系、平台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不断完善,很多学校设立了非遗传习作坊,提供非遗产品的展示与营销平台,邀请非遗传承人、传统技艺方面的专家学者与同学面对面传艺授课,将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英歌舞多了一批校园传播者

(记者  谭志红)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英歌队表演  受访单位供图

    “汕头市英歌舞数字艺术馆线上展会,在家也能看英歌。”这是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汕头发布”微信公众号向热爱英歌的网友传递的信息。

    汕头市英歌舞数字艺术馆于2024年9月上线,是首个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英歌为主题的数字化艺术馆,由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通过“闯·舞阵”“寻·宝库”“识·阵法”“取·神器”和“擂·潮声”五大板块,打造沉浸式线上英歌舞文化体验空间。

    “观众在看热闹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它的深刻内涵和文化价值。”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陈锦莹说。

    近两年,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英歌舞的传承发展,以英歌舞传承发展中心为核心,成立5个研究小组,开展英歌舞理论考证、脸谱设计、服装制作、动作编排等系统性工作,推动英歌舞与教育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同时,学院还成立林忠诚英歌舞技能大师工作室、英歌舞传承基地、英歌舞产业学院,开发英歌舞体育、舞蹈表演、公共体育等专业课程,建立英歌队、社团训练体系,将非遗技艺融入美育与体育教育。

    “英歌节奏欢快、刚健热烈,让人不自觉地想要跟着节奏舞起来。近年来,英歌舞在全国火爆后,学生非常乐于学习。”该校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吴程濮介绍。

    英歌被誉为“中华战舞”,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汕头潮阳英歌、揭阳普宁英歌、汕尾甲子英歌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通常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每个角色的脸谱怎样画、服装怎么穿、动作怎么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师傅怎么教徒弟就跟着怎么做。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科研团队对英歌的脸谱、服装、动作等进行研究考证,2024年,该校完成英歌人物小传的资料整理、辨析和总结,形成总计约5.5万字的资料,并设计了108个脸谱和108套服装。例如,脸谱设计团队结合潮汕民间艺术特色,创作出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角色形象,目前已获得脸谱设计版权、专利60余项。

    陈锦莹认为,这开启了“非遗+教育+产业”的新模式,实现了高校课堂非遗系统化教学,培养了一批校园非遗传播者。在2024年9月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盛世英歌”文化周开幕式上,由107名学生组成的英歌队演绎了梁山好汉的故事,在棒槌翻飞、队形变换中展现了英歌的刚劲与韵律,得到在场专家的认可。这支英歌队还走进当地公园、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南澳岛等校外实践基地表演,今年3月走进西安教授英歌,在5月22日开幕的深圳文博会上进行专门展示,扩大了英歌舞的传播范围。

    另一方面,学院积极推动政、校、企合作,与汕头综合保税区签署党建联建协议,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文旅项目对接,共建产教联合体,促进英歌舞文创产品开发与旅游产业融合。

    “青年人更了解青年人,在学校传承英歌能够让同学们以相近的视角展示自己所了解的文化特色和背景。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参与到英歌文化的传承中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学生李昭敏说。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非遗相关专业有11个,学生毕业就能登台

(记者  周传人)

    摆好木桌,备好染缸和布料……黄语欣的一天是从教授印染技艺开始的。2024年6月,黄语欣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简称“浙艺”)毕业,成为浙江省德清县一家研学基地的讲师,她将印染技艺与现代设计和审美相结合,带着研学团队的成员开发设计更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产品。

    在浙艺,像黄语欣这样的毕业生还有很多。目前,浙艺32个专业中,非遗相关的有11个,涉及传统戏剧、音乐、舞蹈、曲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六大门类,不仅有越剧、昆曲、绍剧、松阳高腔、姚剧等传统戏曲,还有江南丝竹、楼塔细十番等本土音乐、畲族舞等民族舞蹈,以及青瓷烧造、水印木刻、传统印染、石雕、书画装裱、古籍修复、陶瓷修复等传统技艺。

    非遗要实现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源源不断新生力量的加入。松阳高腔曾因缺乏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而一度后继乏人。为破解传承人断层、观众群体萎缩等问题,松阳与浙艺合作开设了松阳高腔班。经过6年的专业学习和培养,15名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松阳高腔的新一代传承人。“有了传承人才,相信松阳高腔会越走越远、越唱越好。”丽水市松阳县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杨建明说。

    丽水市文化特派员钟根清透露,未来将结合非遗高腔活态保护传承项目,联动好这批传承人才,创新推出高腔快闪、网红打卡等玩法,切实提升古老地方戏的“圈粉”和引流能力。

    松阳高腔班、小百花班、浙昆班、绍剧班、福鼎班、浙越班、南通越剧班、温州越剧班……早在2008年起,浙艺便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浙江多家戏曲院团合作办学,开设近20个班级,培养了近600位专业艺术人才,实现了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登台表演。

    同时,浙艺结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实际,重点拓展具有浙江特色的非遗项目,如对加强青瓷烧造、传统印染、水印木刻、石雕技艺、书画装裱、纸张修复等传统技艺人才的培养,建立大师工作室,与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浙江图书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印华雕刻工作室等合作,创新一徒四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即每位学生分别由非遗大师、专业教师、前沿文创设计师和创业导师带领,通过教学内容职业化,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人才。

浙艺课堂上的戏曲教学  受访单位供图

    此外,浙艺还通过开设全校性非遗通识公选课、开发“非遗与生活”中英文双语系列教材等,让学生了解非遗、传播非遗。

    贴近生活、走向市场、与产业相融是非遗保护传承的一条可行路径。浙艺先后设立越剧研究院、民间文艺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打造了长三角戏曲联盟等一批地方戏曲剧种传承保护服务平台、艺术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剧(节)目创作平台。2024年底,浙艺筹建浙江非遗传习院,并联合非遗行业和文旅企业共同成立非遗创意产业学院。

    浙艺与德清县共同开发上渚山奇幻谷和乾元古镇“非遗+文旅”项目,专门派出师生团队常驻德清开展实习实训,与当地文旅企业深度合作,以非遗成果展示、体验以及文创设计等为着力点,陆续推出非遗市集、非遗研学、非遗生活美学课程等项目,丰富当地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也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路径。据统计,这些新项目落地后,该景区客流量提升40%,营业额实现20%的增长。学校常驻团队中已有6名毕业生在当地文旅企业就业,50余名学生获得实习岗位。

    “我们的过去与未来都和非遗紧紧联系在一起。”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副校长刘秀峰表示,浙艺将继续发挥好高校对非遗保护传承事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作用,进一步深化非遗融入国民教育新路径,培养一批能传承、懂管理、有创意、善传播的非遗青年人才。

浙艺学生创作的手工艺作品   受访单位供图

 

临沂职业学院:每位学生选修一门非遗技艺

(记者  苏锐)

临沂职业学院的学生在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展实践  受访单位供图

    5月14日上午10点,刚上完两节课的山东临沂职业学院二年级学生朱红颜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北侧的非遗大师剪纸工作室,跟正在忙碌的李爱云老师问好后,朱红颜随即从角落找出一幅剪纸作品,铺在玻璃桌面上刻起来。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这是朱红颜就读的专业。作为临沂本地人,她梦想毕业后到康养机构工作,不仅能发挥专业特长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还可以组织康养机构的老人一起学剪纸。

    进入临沂职业学院一年级开始,朱红颜就报名了剪纸选修课,至今学习近两年时间,已经能够挑战图案较为复杂的作品。非遗大师剪纸工作室的李爱云是临沂职业学院的专职教师,她告诉记者,工作室原本聘请了临沂市级非遗项目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授课,为学生讲解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地民俗。近些年,因为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或工作忙碌,李爱云凭借自己在剪纸方面的特长,承担起了剪纸选修课的教学工作。

    临沂职业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超1.7万人,设有商贸物流、智能制造、信息工程等12个二级学院,非遗传承融入职业教育是该校的办学特点。在这所学校,每一位学生都要掌握一门非遗技艺,已经成为教学的“硬规定”。目前学校有20多个非遗大师工作室,由临沂市上百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教师,常态化教学。

    一所职业院校缘何如此重视非遗教育?时间回到10年前,临沂职业学院为培育自己的独特优势,决定系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载体就是散落在临沂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拓展兴趣爱好。”临沂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姚兴建介绍,2015年至今,临沂职业学院每年都举办非遗博览会,邀请山东省内外的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参展。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围绕某个非遗项目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在传承人指导下设计文创产品、编制项目图文介绍,并运用创意手段对展出摊位进行场景化改造。

    考虑到单靠课外活动无法实现对非遗项目的深入了解,学院又开始尝试邀请传承人开设选修课,每位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修一门非遗技艺。

    姚兴建告诉记者,非遗在临沂职业学院扎根,比想象中更加顺利,对比其他选修课,非遗类选修课总是第一时间被抢光,学生的上课热情最高。截至今年,累计有超过1500名非遗传承人走进学院,或参加非遗博览会,或开设选修课。学校的非遗大师工作室跟图书馆一样常年开门、随时体验。

    作为育人单位,学生的技能总要拿到社会上检验、历练。近年来,临沂职业学院牵头成立山东省非遗传承创新产教联盟,联合文化企业、非遗传承人、设计单位等,常年深入临沂市的山区乡村,帮助非遗项目寻找发展机遇。

    临沂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负责人张平举例,非遗项目郯城木旋玩具极具地域特色,但传承人的营销意识和创新设计意识不足,学生们通过实地探访和选修课学习,帮助传承人设计了许多新花样,市场占有率一下子上来了。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临沂职业学院正在策划今年的非遗博览会,让更多非遗项目在学校落地生根。

    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文化报】,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原文链接阅读。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促进非遗传承传播,展示优质成果,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或电子邮箱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boaofeiyi.com/index/details?did=616&p=63&t=a
0
分享到:

微信扫码分享

上一篇:黎凤珍:让白裤瑶服饰“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下一篇:《条例》护航,玛纳斯传承不止步

热门推荐

  • 黎凤珍:让白裤瑶服饰“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 非遗正青春
  • 《条例》护航,玛纳斯传承不止步
  • 草原上的非遗工坊“生长”中
  • 龙舟竞渡迎端午 千年文脉焕新彩
  • 数字驱动 非遗焕新——​非遗数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 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 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联系我们

0898-62706888-7561

海南聚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手机:请留言获取

电话:0898-62706888-7561

邮箱:631160710@qq.com

地址:海南省琼海市博鳌东屿岛远洋大道1号

版权所属:海南聚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网站技术支持:成都聚云优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备案号:琼ICP备2024026505号 关于我们 版权与免责声明
海南省琼海市博鳌东屿岛远洋大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