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的新部署新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指出,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已经成为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加强高校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在职业学校开设非遗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鼓励非遗进校园。
为实质性推动非遗进校园,让非遗更好的融入生活、促进校地校企联合,活化存量资产......促产教融合。由博鳌非遗文旅产业发展大会组委会、国家大数据门户网、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单位牵头发起成立“博鳌非遗产教融合共同体 ”。共同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职普融通新举措、科教融汇新赛道,全面打造非遗与教育深度互动新格局、新生态。
联系人:
张永林 13658095066
吴传奎13810473459
博鳌非遗文旅产业发展大会组委会
二〇二五年三月

非遗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施路径与行动纲领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面临着传承困境。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 80%的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近 60%的非遗技艺因缺乏有效的传承和推广,市场份额逐渐萎缩。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担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职责,在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推动非遗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不仅能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也能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与文化内涵。
在此背景下,构建非遗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是推动校地联合、校企合作,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平台构建:多方协同,资源整合
1.顶层设计:平台组织与政策支持
平台组织:成立“博鳌非遗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由地方政府、文旅部门、教育机构、高职院校、非遗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文旅企业共同参与,设立理事会统筹资源。
政策支持:明确“博鳌非遗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建设目标,推动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文旅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支持。
2.资源整合:打造“四位一体”生态圈
教育端:高职院校开设非遗相关课程,建立非遗学院或研究中心。
产业端:非遗保护单位、文旅企业、文创公司提供市场需求、资金和技术支持。
传承端:非遗传承人作为院校教学“导师”,参与教学活动与产品研发。
地方端:地方政府提供非遗保护基地、文旅项目和政策落地场景。
二、核心行动:产教深度融合
1.共建非遗传习基地
校地合作:高职院校与非遗富集地区(如景德镇、苏州等)共建非遗传习基地,开展非遗调研、技艺传承等。
校企合作:联合企业设立“非遗创新实验室”,针对市场需求开发非遗商品(如数字非遗、IP 联名等)。
案例参考:
苏州工艺美院+镇湖刺绣:学院与当地刺绣产业合作,将传统苏绣融入现代设计,孵化出高端定制品牌。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溪川文创园: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推动陶瓷非遗的年轻化与国际化。
2.开发非遗教育体系
课程建设:开设非遗技艺传承、非遗数字化、文旅营销等课程,构建“通识+技能+创新”三级课程体系。
师资共享: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担任“实践导师”,院校教师为传承人提供现代设计、品牌管理等培训。
学分互认: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学分互认制度,鼓励学生参与非遗项目实践。
3.举办非遗创新活动
非遗设计大赛:联合高职院校与企业举办非遗文创设计大赛,挖掘创意人才(如“非遗新青年计划”)。
非遗文化节:在文旅景区、校园、社区开展非遗展演、体验工坊,吸引社会公众参与。
国际文化交流:举办“一带一路”非遗论坛、海外巡展等活动,推动中国非遗国际传播。
4.数字赋能与产业开发
非遗数字博物馆:利用 VR、AR 及 AI 技术还原传统技艺场景,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
IP 孵化:将非遗元素转化为影视、游戏、动漫等现代文化产品(如《王者荣耀》敦煌皮肤联名)。
电商平台:联合抖音、淘宝等平台开设非遗专区,扩大非遗品牌营销和产品线上销售。
三、保障措施:可持续生态构建
1.资金保障
设立“非遗产教融合专项基金”,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资助、企业捐赠、社会众筹等。探索“非遗+金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2.激励机制
建立非遗传承与创新成果评价体系,对优秀项目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品牌宣传、人才推荐等。
3.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公众通过“非遗志愿者计划”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增强社会认同感。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非遗品牌故事,扩大平台影响力。
四、预期成效:活态传承,融合发展
1.活态传承
通过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解决非遗传承“后继无人”问题。
2.融合发展
推动非遗与教育、旅游深度融合,形成高附加值文创产业链。打造非遗主题旅游(如“非遗研学游”“非遗手作体验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五、结语
通过构建“博鳌非遗产教融合共同体”,将实现非遗从“保护”到“活化”、从“传承”到“创新”的跨越,形成“教育赋能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平台引领是关键,多方合作是基础,创新发展是动力,推动非遗产教融合,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博鳌非遗文旅产业发展大会组委会秘书处
2025 年 3 月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0y8rPky7jttnuRbpcdN1A?pwd=evxj 提取码: evxj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